再制造行業發展快
2014中國國際內燃機及技術裝備再制造展覽上,將失效的內燃機重新加工制造,并使各項指標不低于原機標準,代表著綠色循環方向的內燃機再制造,備受關注,目前該行業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并形成了產業。按照工信部發布的《內燃機再制造計劃》,“十二五”末,我國內燃機再制造產業要達到300億元規模。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內燃機再制造產業聯盟秘書長葛紅表示“據統計,目前內燃機再制造產業聯盟成員單位已具備整機再制造10萬臺,增壓器18萬臺,發電機、起動機130萬臺,水泵、燃油泵、機油泵50萬臺的年產能。涉及內燃機再制造的技術和裝備體系也日趨完善。”同時她還表示,未來要緊緊圍繞內燃機、增壓器、燃油泵等產品的再制造,加快在汽車、船舶、工程機械、農業機械、鐵路機車等領域的再制造推進工作。
據統計,2013年我國內燃機產量達8000萬臺,社會總保有量約為3.8億臺。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指出,根據內燃機大修和報廢周期測算,我國可用于再制造的廢舊內燃機存量巨大,參照國外相對成熟的再制造市場發展情況,我國的內燃機再制造產業具有很大發展潛力。
據測算,內燃機相關可再制造產品多達30余種。失效內燃機的缸體、缸蓋等關鍵零部件以及增壓器、發電機等主要配套件,多數為局部失效,通過成形、修復等再制造關鍵工藝技術,可在不改變形狀和本體材質的情況下恢復其尺寸、精度和性能。與傳統廢金屬回收利用處置方式相比,再制造能夠回收失效產品所蘊含附加值的70%左右;與原始制造相比,再制造可節約能源消耗80%、節約材料70%以上,降低制造成本30%~50%,還可以增加3~5倍就業崗位。
雖然內燃機再制造發展迅速,不過廢舊內燃機回收難的問題依然亟待解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舊件是再制造企業的原料,沒有原料就沒法發展。但目前,正規企業在物流上還不靈活,而一些沒有資質的中小企業將回收的零部件翻新后重新投入市場,對產業造成了不良影響。
國家要求再制造產品質量和保質期等同或超過原型產品,這就要求規范再制造產品的生產、質量管理和檢測檢驗。“在再制造產業初始發展階段,須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再制造產業市場監管體系。”葛紅說,也可以借鑒國外經驗,進一步推動行業自律和規范市場。
據悉,今年5月內燃機再制造產業聯盟成立,目前已經有53家成員單位,內燃機再制造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此外,《再制造非道路用內燃機通用技術條件》等22項相關標準已經立項,正在編制過程中。
葛紅表示,要繼續推進內燃機整機及關鍵零部件、關鍵配套件再制造示范過程、內燃機高效清潔升級再制造示范工程、再制造工藝技術及裝備提升工程和再制造逆向物流體系示范工程的建設。建立內燃機再制造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暢通內燃機舊件及再制造產品流通信息渠道,促進舊件及再制造產品交易。